【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三百年傳承風華完整呈現 藏傳佛教精神依歸
德格版《龍藏經》蒞台公開特展

二千五百五十五年來,佛教弘傳十方各國,不但與當地風俗文化相融,更安頓了四方子民的心靈,滋養豐富了普羅大眾的生活與思想。
此次德格版《龍藏經》特展,主要將展出來自現存規模最大的藏文印經院─西藏德格印經院(中國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承三百年木刻經版所印刷的德格版《龍藏經》(甘珠爾),共計一百零八函經本,歷經數年製作並經千里路途輾轉來台,十分難得珍貴。藉由2012龍年迎請聞名於世的德格版《龍藏經》來台供奉的殊勝因緣,舉辦特展,於展覽期間完整展出一百零八函經本,開放所有民眾免費參觀,共霑法喜雨露,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經濟繁榮,康樂富足。
特展同時展出多幅記錄精采的聖地西藏風土民情的攝影作品、製作精美的唐卡佛像藝術珍品,並於禮請喇嘛僧眾於展覽現場起建製作沙壇城,同時於沙壇城分解儀式後,將壇城金剛砂裝瓶免費分送給參觀民眾。除了展現西藏佛教特色風貌外,更將祝福與喜悅分享給所有參觀者,期望能帶給社會大眾在充滿紛擾、不安的全球環境變遷中,正面向上的內在動力。
 
壹、展覽內容
一、德格版《龍藏經》展出
I.作品特色
此次展出之德格版《龍藏經》係由西藏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之印經院──德格印經院所集結製作之經典版本,本藏共計108函,象徵對治眾生的108種煩惱,全藏共分六大部:
‧秘密部(Rgyud):24冊
‧般若部(Shes-phyin):24冊
‧寶積部(Dkon-brtsegs):6冊
‧華嚴部(Phal-chen):6冊
‧諸經部(Mdo-sna-tshogs):32冊
‧戒律部(Vdul-ba):16冊

《大藏經》是佛教思想理論的總集,自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即由其弟子摩訶迦葉為首的五百人,將釋迦牟尼一生所說的言教結集,以傳後世。歷來《大藏經》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是佛、法、僧三寶中的「法寶」,常為信徒頂禮、供養的對象,《大藏經》亦是日常修行的依據。有許多不同的語言版本,其中藏文《大藏經》最早編集自西元八世紀,包含了佛教經、律、論的總集,全藏分為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繃三大類。甘珠爾可譯為佛語部,即為經藏,又名佛部,也稱正藏,收入釋迦牟尼本人語錄的譯文,包含律、經和密咒三個部分,相當於漢文大藏經中的經和律。丹珠爾可譯為論疏部,也稱“副藏"或“續藏",收入佛弟子及後世佛教學者們對佛陀教義所作的論述及注疏的譯文、經釋、咒釋等部分。松繃即雜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關著述。
德格版藏文《龍藏經》係由德格印經院創始人第十二代土司主持鐫刻,當時收集所有流傳的版本,聘請著名學者司徒‧卻吉迥乃整理,精心審閱校訂,先後禮請百餘名書法家和五百位雕刻師,甘珠爾的刊刻歷時5年,共213卷129024頁之《龍藏經》,印版達64512塊,本次展出由德格印經院所保存歷經270餘年之《龍藏經》木刻印版所製作之珍本經典,每一塊印版皆得之不易,工程浩瀚,可說是人間無上瑰寶,如今已聞名於世,並使德格印經院由此享有盛名。
據統計,德格版《大藏經》共收佛教經籍4569種。除佛教經、律、論外,尚有文法、詩歌、美術、邏輯、天文、曆算、醫藥、工藝等。其中屬於密教的經軌及論藏等,十之七八是漢文大藏經中所沒有的,不但受到世界各國學術界的重視,對於云云眾生而言,更是代表著圓滿的佛教總集,佛經中的瑰寶。
相傳看見或觸摸《龍藏經》者,能得到七世福報、平安及好運,其殊勝華貴無與倫比,不僅見即解脫,觸亦解脫,法喜無限。因此值此2012金龍年農曆七月,特自西藏德格印經院迎請最尊貴、最殊勝的《龍藏經》(甘珠爾)來台供奉,希冀能利益所有參展法友迅速累積七世福報,回施一切六道眾生,使台灣國運昌隆、功德圓滿。
II. 西藏德格印經院介紹
西藏德格印經院是藏傳佛教有名的印經中心之一。德格印經院由藏文翻譯成漢語的全稱為「德格吉祥聚慧院」,設立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城東歐普龍山溝口。西藏德格印經院原是著名的德格土司官寨所在地,清雍正七年(1729),被尊為法王的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卻杰‧登巴澤仁為發展佛教,在貢欽寺內另建佛殿,刻版印經。其子杰色‧索朗貢布繼位後又加以擴建,前後歷16年始具規模,名為德格貢欽寺印經院。
西藏德格印經院除保存各派共同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外,也藏有適合中派研習的《續部全集》和《修法大全》、薩迦派的《道果釋義》、寧瑪派的《續藏》、噶當派的《父法子法》以及覺囊派的《百行論》等。印經院還收藏一部分個人文集的書版,其中雖以薩迦派的居多,如《薩迦五祖文集》、《薩班‧貢噶堅贊文集》和《發思巴文集》,但也不拒刻其他教派高僧的文集,如《宗喀巴文集》渡江分前刻、續刻等。印經院還大量刻印各派學者的著作,涉及到佛教哲學、歷史傳記、地理方志、醫藥、歷算、語文、詩詞等多方面的內容,既不囿於一家之言,又不拘泥於宗教經論。
印經院共積有近三十萬塊經書刻版和佛教畫版。刻版所用木材,採用堅硬的紅樺樹。木版先用火熏,烘去濕氣,再在陰涼處晾乾,使之不易變形。印經院歷來注重刻版質量,筆劃雕深刻細,別有風格,而在刻書之前,對文字工作尤為重視。負責校稿和繕寫的印經院秘書,都是博學之士。
此外,印經院還藏有不少其他珍貴的書版,如西藏醫學的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是印經院創建時最早完成的一批刻版。又如《漢區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多羅那他著)等,不但是研究漢藏關系和印度古代史的難得資料,其書版也極為稀有。西藏德格印經院是藏族地區藏版最多的印經院,被譽為藏族文化寶庫。

二、藏地影像展
I.作品特色
西藏地區古稱吐蕃,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平均海拔4000公尺以上,是地球上隆起較晚,也是海拔最高的雪地高原,居住著淳樸的西藏民族,因此地區被稱為「雪域」、「世界屋脊」,也被喻為地球南極與北極之外的第三極。
西藏被譽為世界古文明之一,不但有從吐蕃王朝、薩迦王朝與古格王朝等遺留下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項人類文化資產的殊榮。西藏的傳統醫學、天文歷算,以及藏傳佛教活佛靈童轉世的奧秘,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神祕多彩且瑰麗深邃的豐富文化,不斷地吸引世人好奇眼光。
攝影者企圖透過鏡頭的描述,以一個來自外界台灣的虔誠佛教信徒的眼光,捕捉藏地風土民情最動人深刻的一面。「讓影像敘述故事」,是攝影者希望所有觀賞過攝影作品的人,如同聽他說完故事一樣,從充滿生命張力的影像中得到豐富的動人感受。

三、沙壇城製作展示
I.作品特色
壇城 (曼陀羅-mandala):意為擷取精華。而由喇嘛製作的壇城為一種修證的法門。其所表達的層面有二,一為外在的,是密續本尊安住的宮殿;二為內在的,是現宮殿相的我們自己清淨的心,而宮殿正中央的本尊,就是我們清淨的佛性。
製作沙壇城,需要多位經過嚴格選練的喇嘛密切合作。製作之前,喇嘛會先在台座畫好垂直線、對角線、圓形等幾何圖案,做為構圖定位之基礎。然後描輪廓線,再從中間開始繪製,逐漸向外。每一個步驟,都謹遵佛陀所傳密續如法製作,至今不變。製作沙壇城的金剛沙,是選用特殊的礦石細沙,在佛教中,沙具有多種象徵意涵,是建構世界基本的元素之一。沙壇城難建而易毀、美麗而脆弱,轉眼就消逝,最能具體揭示情器世界「虛幻無常」的空性本質。傳統上,黃金和各種特殊寶石磨成的粉末,是砌造沙壇城的最佳材料,但通常沙壇城的沙多是以手工磨製特殊石頭取得白沙,再經染色,分白、黑、藍、紅、黃、綠六色;除白黑之外,餘四色又分為深、中、淡三種層次,總共可調配成十四種顏色。一般而言,藍、黃、紅、綠、白五種基本顏色,對應著五方佛及五智。
製作最後將舉行沙壇城分解儀式,上師以金剛杵切劃壇城,按一定順序,分解壇城的能量,再以成束吉祥草拂散結構,混和成堆,傳達佛教中「無常」之觀念,宇宙如幻變化的本質,體現從璀璨到無常。
本次展出將透過現場製作沙壇城的氛圍,傳達藏人自古以來虔誠的宗教信仰,發自生命深處的信念。並透過沙壇城的加持,為眾生祈福,祈願帶給與會大眾無上的加持祝福。

四、唐卡佛畫展
I.作品特色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著名的藝術表現形式。唐卡(藏語音譯)本意有二:一是平坦的意思,一是指政府的詔今,後逐漸演變為專指一種特殊的卷軸書。
唐卡興起於松贊干布時期。隨着這一時期佛教傳入西藏,與佛教有關的文化如寺院建築、繪畫、佛經等也相應發展,唐卡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特點是裝飾性強,收藏方便,很適應吐蕃時期佛教傳布的需要。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點、濃鬱宗教色彩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唐卡,在西藏佛教藝術中確立了自己的位置。唐卡的品種和質地豐富多彩。以製作技藝論,有畫、繡、緙絲、粘貼、鑲嵌,以質地論,有紙、布、絲綢等等,其中用麻布或絲綢為底布,以繪畫形式製作占絕大多數。唐卡以色彩絢麗著稱,所用顏料多為傳統的有色礦石,畫成托裱後,再用彩緞拼接邊框作裝飾,最後,還須延請喇嘛念經加持,一幅完整的唐卡纔算製成。
唐卡表現的題材廣泛,以佛像畫和高僧傳記畫為最普遍,也有一些反映民間生活習俗與歷史,還有少數是描繪西藏天文曆法和藏醫藏藥的,幾乎包羅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內容,因此素有「西藏的百科全書」之稱。
本次將展出珍貴唐卡與佛畫30幅,從「止唐」(布面彩繪)到「國唐」(以絲綢等材料拼縫的堆繡工藝),將西藏佛教傳統藝術多樣變化的精采主題內容與風貌,呈現給大眾。

五、藏傳佛教文化影像
I.作品特色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特色是所有教派都受到密續的影響,修習上先顯教傳授後密續傳授。
藏傳佛教以卷帙浩繁,淵博深奧的藏文文獻著稱。藏語文與記錄佛教原始經典使用的梵文有緊密的傳承關係,從梵文翻譯的內容,不論詞意,藏語是唯一可以還原梵文的語言文字。藏語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記錄自釋迦牟尼佛誕辰兩千多年來,形成和發展的佛教教義、佛教哲學,以及佛教科學的文字,包括那爛陀傳承中,所有的顯、密論典。特別是因明論典的教、學傳承和方式,當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記載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曾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
藏傳佛教的流傳地集中在泛西藏地區、尼泊爾、不丹、印度、拉達克。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本次展覽將透過藏傳佛教宗教儀式與法會影像的記錄,展現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雖有文化表現上的差異特色,但在教義本質上,都是一致的正面而清朗。

相關資訊
常設展覽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采玉藝廊展廳
時間:開放參觀時間:101年9月1日至9月12日
門票收費:免費參觀(每日現場贈送限量祈福滿願旗與紀念品,祈願心想事成!)

特別活動:沙壇城分解儀式
時間: 101年9月9日 下午2:00
           分解儀式後,現場免費發送限量「祈福金剛砂」每人一份送完即止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采玉藝廊展廳
門票收費:免費參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N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