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堅持性別正義:走過婦運,新知三十

吳嘉麗:婦女新知雜誌社草創時期甘苦談
那時我剛從國外讀書回來,抱著急迫想貢獻所長的心情回到台灣,也感謝能夠有機會到淡江大學化學系任教,才讓我認識到元貞。我們一起組成一個讀書會,當時還有像馬以工、薄姐(薄慶容)和柴教授(柴松林)都參與其中,大家分別從自己的專業來討論不同的議題。
當年還在戒嚴,時空背景仍屬保守,尤其當時中美建交,繼而斷交,讓大家都處於十分震驚的狀態。呂秀蓮成立了一個「拓荒者出版社」,有時候我們也到「拓荒者」的空間去聚會。不久之後,美麗島事件發生,讓整個社會沉寂了一段時間,因為風聲真的很緊,常常聽到誰又被抓了,所以我們所有的聚會也都先暫停。事實上,當時戒嚴時期,像我們這樣有心想要改變社會的聚會,說起來都是不合法的,所以我們有些聚會就要常常換地方進行。我們常輪流至社務委員、或兼任助理住處開會,後期有一段時間多至信義路的暢曉燕家開會,並接受她的熱情招待。
1982年的時候,離美麗島事件已經過了一段時間,至慧和元貞就想說,即使戒嚴時代還是能辦雜誌社,應該要來辦一本雜誌,因為當時的報紙幾乎沒有發言的餘地,因為只有辦雜誌才能創造發聲的園地。我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參與了新知雜誌社的創立。
當初婦女新知創刊號以32開本的版面出版,雜誌社申請成立的30萬元資金,還是向朋友借的,核准成立後當然就把錢還掉了。草創時期非常艱辛,每個月的出版成本1萬2千元則由十幾到廿幾位社務委員每月固定捐獻,其餘編寫均由少數人義務幫忙,經費不足時多由發行人李元貞自掏腰包或四處募款,沒有固定辦公室,當然也沒有專職人員,缺錢又缺人的辛苦可以想見。
有人提到當初怎麼取了個十分保守的名稱「婦女新知」,因當年時代保守,大家還不敢太前衛,就在英文名中偷渡「awakening」,點出大家對於新知的期許與理念。
新知雜誌曾因經費及大家的疲倦而休刊一段時間,但是大家終究不捨,還是在最短的時間又恢復。在雜誌社的名義下,我們不僅每月出版刊物,也不定期地舉辦一些演講、討論、調查,以及反應社會上的女性問題。幾年下來,我們想做的事情愈多愈多,社會上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的事情也一直增加,因此不得不增加編制,積極找錢,但遺憾的是雜誌社無法開立免稅收據。
1983年時我們喊出「八三三八」,舉辦為期一週的婦女週活動;1984年立法院在修訂優生保健法,我們集結群眾到場關心,讓「有條件墮胎合法化」修入法條,算是當年一大突破,現在看來當然是還不夠;1987年初,遊行還是違法時,到華西街動員反雛妓大遊行。我們運用僅有的力量,努力發揮影響力。
1987年解嚴是一劑強心針,台灣解嚴後,我們數度研商,決定大家捐款、湊足65萬,選擇向台北市申請成立財團法人基金會,終於在1987年10月正式登記,從此可以公開募款。如果我們募款能夠得到社會的支持,讓我們繼續經營下去,那我們就繼續走;如果真的沒有人要捐款,就表示這個社會不那麼支持,這當然是我們自己要不斷檢討,看看到底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要以什麼樣的立場存在。NGO本來就不是常設的,我們必須跟隨著社會的變動而變動,我們的存在必須是社會需要的,才有這個價值。

尤美女:女性意識覺醒後的修法歷程
我的生命歷程跟著新知成長,三十年後回首看,真是彌足珍貴。
1982年,一個偶然機緣,經劉毓秀的介紹我遇見了一群很特別的婦女朋友李元貞、吳嘉麗、薄慶容、簡扶育、李素秋,她們正在籌辦「婦女新知雜誌」。尤其我還記得,扶育戴著鴨舌帽、身掛一台重相機,模樣令我印象深刻,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獨立思考、多元的面貌,讓我震撼許久,她們個個獨立、自主、有主見、敢批評、敢做敢當、個性鮮明,令人為之迷眩。
當時我已通過律師及司法官考試,正在台大法研所就讀。未認識女性主義前,我只會背標準答案,律師高考、司法官特考均是將所背標準答案填入考卷的成果。但是第一天見到李元貞時,即被當頭棒喝「什麼法律公平?妳看看那些離婚婦女,孩子留下來,財產留下來,一個人掃地出門,這叫公平?你們都被騙了!」一記當頭棒喝,打得我這個新科律師頭冒金星,敲醒了我的女性意識,敲開了我的性別眼睛。
婦女新知雜誌創刊時,要我寫「婦女法律專欄」,當時初遇女性主義,女性意識尚未被啟蒙,根本看不出法律有何歧視女性的地方,苦不堪言。有一天,我打開中國時報,赫然看到一個婦女遇人不淑,夫不務正業,動輒回家要錢,妻日夜辛勤工作,賺錢養家,夫只要拿不到錢即以暴力相向。有次夫拿不到錢,一氣之下,將妻頭髮亂剪,甚至將妻兩隻耳朵剪斷,妻血淋淋跳窗逃到警局,警察看看血淋淋的妻,看看怒氣沖沖的夫,搖頭說這是「家務事」,妳們還是回去自己協調吧!這樣一個家暴案件,竟以「家務事」草草帶過,令我相當震驚!因此我所寫的第一篇婦女法律文章即是「法律常識─使我們更有信心」,當時得到婦女姊妹們莫大回響與鼓勵,使我更有自信,而有勇氣繼續寫下去,越寫越好,也越挖越深,最後終能開啟女性法律的一片天空,並帶領婦女朋友走上修法的漫漫長路,終於有1997年「家庭暴力防治法」的通過。
婦女婚姻與家庭密切相關的民法親屬編裡,具體條文處處對婦女不利,在子女從姓、夫妻住所、妻冠夫姓、夫妻財產制、離婚後財產的分配與孩子的監護權等,都是父、夫的權力獨大,使得女性結婚以後完全喪失法律上平等的地位,讓台灣婦女在婚姻中飽受丈夫外遇及家庭暴力的痛苦,離婚則爭不到孩子與贍養費而落入孤獨與兩袖清風的處境。晚晴協會的創辦人施寄青與我做為婦女新知基金會的修法小組召集人,共同推動民法親屬編的修法運動,我們成立「婆婆媽媽遊說團」、「婆婆媽媽法院觀察團」,使婦女學習到政策的決定、立法的形成及對司法的監督,使婦女不再畏懼政治,不再消極忍受和等待。目前修法運動仍在持續中,可說每一個修訂條文小小的進展,都耗費了婦女團體長期的心血努力。
1987年國父紀念館57位女性員工及高雄市立文化中心44位女性員工,因於招考時與館方切結約定,凡是女性員工年滿30歲,或是結婚、懷孕就被迫離職。婦女團體於聲援的過程中,卻發現國內並沒有相關法律可以規範這種不合理的性別歧視。最終促使我召集涂秀蕊、劉志鵬、陳美玲、潘正芬等四位律師開始投入「男女工作平等法」之立法工作。雖然歷經15年,才在2002年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開始推動修法的時候我正懷著老二,等到真的修法通過,孩子都上國中了。但我們第一次學習到「如何召開公聽會」、「如何將法案送入立法院」、「如何找立委連署」、「如何遊說立委排入程序委員會」、「如何在委員會中監督立委發言」,使自己的世界突然變得寬廣起來,亦開始意識到什麼叫「民主政治」、什麼叫「人民作主」,人民如何由消極的被統治、被管理者,變成積極的政策決定參與者,而掀起婦女團體一波波的立法修法運動。

蘇芊玲:豐富和多元教育文化相關的議題推動
婦女新知成立在1982年,我認識她大約是在1986年,當時她只是一本薄薄的雜誌。還清楚記得,自己曾經如何每個月引頸期盼她的撫慰和解惑,一步步從讀者、志工到後來的董監事職位。對女人而言,家庭婚姻最可怕的是,它孤立了每一個女人,讓她以為若有問題,一定是她自己不夠好,而她的不快樂,也只能認命了事。不同的是,婦女新知嚴肅看待女人的問題,讓她覺得被了解,被激勵。
婦女新知雜誌社在1984曾經做過街頭隨機調查,向社會公佈有80%的婦女經驗過性騷擾,最多的是在公車上。當時報紙雖然大幅報導,社會的反應卻認為我們小題大作。至90年代,先是清大女學生在圖書館遭到男生性騷擾、後來女學生在校園的廁所裡遭到歹徒強暴,校方竟皆草草了事。然後是台大社會系女生反對男老師性騷擾,也未受到校方重視,兩校女學生在校園裡舉行反性騷擾遊行,清大女學生還出版「小紅帽」手冊,來加強女學生對性騷擾的防衛。
1988婦女新知基金會出版「兩性平等教育手冊」,針對國中、小教科書裡像是「爸爸早起看書報,媽媽早起忙打掃」等性別刻板角色的課文進行批判。1993女學會開始與大學女生共同打擊學術與教育中的性別歧視,台大婦女研究室與陸續成立的各大學的性別研究室也展開兩性平等教育的學術討論。
1996年底,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不幸在高雄夜間回飯店疑遭計程車司機姦殺,那砍在赤裸身體的37刀,刀刀插在每個婦運者的心坎中,大家立刻化悲憤為力量,在極短時間內聚集全國婦女朋友,南北串聯,發起「女權火,照夜路」大遊行,立法院始快速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7條」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目前台灣社會已視性騷擾與性強暴為性侵害事件,加上婚姻暴力,皆是危害婦女人身尊嚴與安全的大事,政府與社會不再漠視。
1997年3月,教育部正式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部長為召集人,對各級學校進行兩性平等教育的推廣。時至今日,經過許多教育學者的研究,仍發現教科書裡藏有性別、種族、性取向的歧視,彰顯教育內容仍須繼續改革。
2000年高樹國中學生葉永鋕,因其較像女生的陰柔氣質,於學校遭霸凌(遭嘲笑、於廁所遭其他男同學藉口要求「驗明正身」而強脫其褲子等等),以致其不敢於下課時間和同學一起去上廁所,只好上課時間自己去廁所、或使用女廁、或使用教職員廁所等。同年4月20日,被發現於上課時間單獨去使用廁所而造成意外死亡。突顯校園性別特質歧視問題嚴重,校園如果不教授多元性別教育,顯然無以對抗相關歧視,也讓當時正在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新知當時除了從事相關教育宣導之外,也協助家屬法律訴訟及紀錄片拍攝事宜。
自1997年起,婦女新知在騷動雜誌探討原住民婦運議題,省思婦女運動需留意階級和族群的差異性。我們在原先各工作小組之外,新成立「原住民婦女小組」,一方面落實原住民婦女權益,二方面紀錄書寫原住民寶貴的女性/兩性文化資產。而後新知更積極以讀書會、座談、劇團、營隊等活動,培力原住民婦運工作者,協助不同婦女組織相互串連,同時增進漢人對原住民婦女議題的了解。
在這新知三十的日子裡,讓我們繼續打造男女平等、性別正義的公民社會。

謝園:「堅持性別正義:走過婦運,新知三十」展覽介紹
1989年加入新知是吳嘉麗推薦的,還是和我建築的專業有關。原先以為女性並沒有遇到太多實質上的壓迫,步入婚姻後,先是驚覺原有姓氏遭拿掉改冠父姓,後來一串串事件才讓我發現女性主體漸漸消失不見,才理解到性別的不平等。
這次的展覽我們規畫了新知持續耕耘的六大議題:打造性別平等家庭、創造性別平等職場、提倡女性參政、爭取女性身體自主權,杜絕性/性別暴力、關注多元族群、倡議培力與教育落實,搭配上六色彩虹的色彩,讓周圍展板和中央的大事紀以顏色相互呼應。
婦女新知這30年來,針對女性的身體自主權、家庭地位提升、職場工作權益,和多元族群女性的需求等,積極創新性別視野、消除性別歧視;並以監督婦女政策;遊說立法、修法;推動女性參政;培力女性參與公共事務、落實教育等作法,逐步改造體制和性別文化。今後,新知仍將持續關注性別議題,直到男女平等、性別平權的目標實現。
婦女新知當初以雜誌社起家,定期出版刊物,傳遞社會性別脈動。針對女性參與公領域的政治革新、選舉制度、職場性騷擾、親密關係、面對離婚或家庭暴力的法律知識等性別議題出版手冊或書籍,讓有需求的女性索取並從中獲得知識。現今網路科技發達,資訊傳遞不再限於紙本,網路資訊的提供,讓婦女新知倡議的平權議題流傳更廣。2006年起,新知以部落格、網站、電子書、Facebook等網路途徑,營造互動式虛擬空間。使婦女運動不限形式的廣傳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性別文化議題。這次展覽也特別規畫影音互動專區,拉近與參展的民眾的距離。
特別是新知30週年來,歷來的董監事與工作伙伴們,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台灣婦女運動歷史。因此,也特別仿效真人圖書館的概念,除了開放民眾預約導覽,也在10月14日、20日、21日,分別舉辦座談。
第一場10月14日(週日)登場的座談,「從戒嚴噤聲到眾身喧嘩:婦女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在新知三十而立之年,我們邀請經歷威權高壓統治至蓬發民主時代的資深婦運夥伴,分享戒嚴時期爭取權益的艱辛,乃至民主化、全球化的民主進程,共同展望下一個婦女運動的盛世。
第二場10月20日(週六)的座談「這些年,我在婦運走闖的日子」,邀請過去和現在參與婦女運動的中生代夥伴前來分享婦女運動中的各式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經驗,並且暢談參與其中的意義和對生命的影響與拾獲。真實呈現在剛柔並濟的平權行動中,一個個以其血肉之軀抵抗壓迫、對抗體制的無畏靈魂。
第三場10月21日(週日)的座談「婦運跨界•花火齊放:社運結盟的多元發聲」,邀請關注環境保護、新移民、女性醫療與健康、同志伴侶權益的跨界團體夥伴,分享各自所在領域的女性需求、南部和北部婦女運動的差異性,討論團體結盟方式、共同合作可生成的力量,一起激併出絢爛的花火,並且讓婦女運動逐漸在臺灣各處遍地開滿性別平等的美麗花朵。
期待大家共同來參與。也期待下一個三十年,婦女新知這把曾經照亮許多人生命的女權火,能夠繼續陪伴弱勢者,在性別正義的革命路上勇往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N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