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時報 CWNTP 應瑋漢】 


涼友招清風—館藏明清扇面藝術展

文化部所屬國立歷史博物館於10月12日至11月25日,在館內四樓展廳展出「涼友招清風—館藏明清扇面藝術展」,特別從館藏品中精選出明清時期扇面佳作50餘件,展出的作品中,更涵括重要書畫家,如明代文徵明、董其昌、清代伊秉綬、任伯年等大家之作,邀請您一同前往欣賞。

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別稱「搖風」、「涼友」,原始功能乃為招風引涼及拍蠅撲螢,約從商代即開始使用。近年來國立歷史博物館致力於活化館藏文物,今年特別以「扇的藝術」之美,規劃「涼友招清風—館藏明清扇面藝術展」,展現扇子雅俗共賞的風雅之趣。

扇子除了是一般日常實用之物,也是一種文人喜愛的書畫形式。不論在扇面上書畫自娛,或與友人合作,都是文人抒情達意、與同好交流情誼的一種形式。至於扇面上出現書畫的時代,約可溯源自東晉;《晉書》中就曾經記載了知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於扇上書寫的軼事。說到扇上作畫的歷史,可能比扇上書寫的歷史稍遲,相傳最早的為南北朝劉宋時期的顧景秀,其花鳥作品《蟬雀圖》曾被宋武帝劉裕賞賜與大臣。尤其到明代,摺扇流行,在扇面上抒揚文思才情、題詩作畫之雅事蔚為風氣,一直流傳至清末民初仍不減其趣,因此留存下許多珍品佳作。

扇面繪畫的表現與一般繪畫的表現大體是相同的,最大的相異點在於扇面略呈半圓弧狀,因此畫面布局上的整體平衡,是扇面繪畫美感的關鍵;作者在這種特定的空間範圍中須精思巧構,才能化有限為無限,在咫尺之間創造出形象與意境兼具的畫面。除了畫面的藝術表現之外,比較講究的摺扇在扇骨部分亦見匠心,扇骨選材極為精美,表面雕刻了詩詞圖案,使一把精緻的摺扇化身為集書法、繪畫、詩文、雕刻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令人愛不釋手。

本次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扇面中,一大部分為書畫收藏家侯彧華先生遺孀鍾碧璣女士於1996年捐贈予本館的佳品,此緣於侯彧華先生與國立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包遵彭先生之深厚情誼,遺囑將其珍愛的書畫捐贈該館,充實了館內書畫收藏,也彰顯侯先生推愛及人的大無私胸懷。邀請您一起欣賞珍藏中的珍品,感受文人抒情交誼的風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WN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